和同事一起看了由黃渤導演的作品《一出好戲》后,我感受頗多。
作為一名中毒已深的 HR,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都會被我往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上去想。
不得不佩服黃渤思想的深度,使我一瞬間想通了糾結幾個星期的問題。
我將戲中人物的三個領頭羊進行區別,他們分別代表了一個公司的三個時期。
王寶強時期
典型的創業初期管理方法,人管人,多勞多得的薪酬,而且并無制度可言。
王寶強的一句話讓我很深刻“不管馬進,還是馬退,只要能找到吃的,那么就是好馬”。
在面對生存的時候,就好比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這樣的員工是毫無自尊可言,我相信任何一家公司在創業初期的時候都經歷過這個過程。
當下面員工忽然意識到:作為員工,不僅要養家糊口,還應該被尊重被肯定的時候,
公司內部問題就慢慢暴露出來了。這時候于和偉就帶了一部分人去開創了另外一家公司。
于和偉時期
于和偉在王寶強時期就開始了資源的積累(豐富的食物),戲中特別強調了“時機”兩個字。
其實于和偉一直在等著王寶強犯錯,從而順理成章地自立門戶。相比王寶強的公司,他的公司有什么值得吸引人的地方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家公司尊重員工,并不太看重職級關系,而且有了薪酬體系、分工合作、員工激勵各種規章制度作為支撐。
所以在于和偉的帶領下,大家過上了短時間內美好的日子。
可是一段時間以后,大家的目標開始產生分歧:黃渤認為我們不能只是為了生存,而應該更好地生存。
因為跟于和偉的目標不一致,黃渤被踢出公司,被逼無奈,他也只能自立門戶。
黃渤時期
不得不佩服黃渤,讓我真正見識到,一家有愿景、有使命、有目標的公司是多么強大。
首先,黃渤得到創業資金以后,(彩票變成魚)并未立即創造公司,而是思慮了很久,一起把公司愿景和目標給想明白了。
公司愿景:新人類的開創者;
公司近期目標:離開小島,尋找更多資源;
公司長期目標:繁殖后代,壯大公司規模。
由此可見,黃渤是一名資深的人力資源總監,有了愿景和目標以后,他開始用他的理念和信仰尋找跟他志同道合的人(張藝興、舒淇),順理成章地成立了新公司。
他們 3 個人意識到,他們三個是離不開小島的,必須要獲取更多的資源與勞動力來完成公司的目標(離開小島),所以他們找準時機,進行一次宣講,這次宣講他向大家傳達了兩個信息。
公司的愿景與目標
展示了公司的技術
其目的就是讓大家相信,他們的目標是可以完成的,從而使更多的人加入。
當然黃渤知道僅僅靠愿景是留不下人的,所以他組織的團建(篝火晚會)使用了績效管理,從而有效地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緊密結合到了一起(當然,戲中還特意渲染了黃渤的個人魅力,也就是領導力與演講口才)。
下面為大家畫出黃渤時期的組織架構圖:
崗位職責
總經理——負責做好戰略與目標的制定,并且維護好下面中層管理的關系;
生產部——負責抓魚,摘果子;
后勤部——負責洗衣服,做衣服,打掃衛生等;
技術部——負責研發離開小島的工具;
市場部——負責記錄天氣,風向信息。
我用平衡記分卡來詮釋下黃渤如何將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鏈接到一起的:
公司愿景:新人類的開創者;
公司近期目標:離開小島,尋找更多資源;
公司長期目標:繁殖后代,壯大公司規模。
戰略主題
生存下去
制造航海工具
1.戰略主題分解成關鍵成功指標
生存下去:
提高果子與魚產量
建立規章制度;
企業文化培訓。
制造航海工具:
收集可利用資源;
技術創新。
2.戰略地圖:
通過以上的大致描述,相信大家已經知道其中的邏輯。
電影的結尾有些凄涼,由于黃渤在糾結責任與擔當更重要,還是金錢更重要的時候,
目標變得模棱兩可(公司愿景上的不清晰或者錯誤),導致最后悲劇的發生。
總結
該電影很好詮釋了企業愿景、使命、目標對于一個公司或者組織來說,是多么重要,讓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達成一致,是多么重要。
最主要的是讓我清楚了愿景、使命、目標的區別在哪里,使我思路瞬間清晰。
這就是績效 HR 眼里的“一出好戲”,你有同感嗎?
當一個人自我感覺成熟的時候,已經離這個世界、這個時代越來越遠。
現在20多年過去了,我從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變成50多歲的中年人,不光年齡增加了,整個身心也走向中年。
回過頭來思考,我發現自己不想變成一個所謂成熟的人,也不想在成熟的體制和舒適的狀態下生活。
因為我知道,所謂的成熟,意味著你的眼光被遮蔽,你的銳氣被磨鈍。
所謂的成熟,會有意無意驅使你主導年輕人的發展,自以為是地“看清楚”一些事情,一些“看來很愚蠢、不規矩,充滿破壞性和顛覆性”的事情。
移動互聯網時代毫無疑問是屬于年輕人的時代,不管你承認還是不承認,年輕人正在向我們走來。從我們身邊走過,走向更遠的地方。
關于喜歡
值得做到極致的事,除了喜歡,還要有助成長。
人的一生中做事情有很多種方法,其中有這樣一種——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哪怕餓死也要做。
如果喜歡下圍棋,餓死也要堅持下。如果喜歡數學,一分錢報酬都拿不到我也要鉆研,最后變成陳景潤那樣也好。他最后得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數學家之一”的榮譽。
但不要忘了,如果喜歡的東西本身并不好,就不要在上面浪費時間,那是可能把你的人生毀掉的東西。
你喜歡的,應該是對自己的成長有利的東西。
清華的水木年華,他們兩個長得比我還要難看,而清華的女生又特別少,談戀愛根本就輪不到他們兩個。
兩個人在宿舍里特別孤單和痛苦,最后想到一起唱歌互相安慰一下,沒想到兩個人的聲音和在一起成了很好聽的男聲二重唱。
于是兩個人背著吉他,先到系里表演,然后到學院表演,再到北京各個高校表演,到最后,他們連清華大學的學位都不要了,專心唱歌。
這就像我剛才說的,開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流浪一輩子也不怕。
我很佩服他們的決定。清華大學的學位固然很好,但是與你終生喜歡的事情相比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說到底,學位是無能的人的遮羞布而已。
不過我覺得,大學學位要拿,但在大學學位之上,不管是出國還是考研,就要跟你人生真正的目標結合,否則就是為了拿學位而拿學位。
關于能力
什么都能干,意味著什么都不能干。
現實生活中一般有兩種資格,“硬資格”和“軟資格”。
“硬資格”就是你拿到的各種各樣的學位文憑證書。一般情況下,復旦大學的學位證書比其他普通大學的證書在找工作時更好用一點兒。哈佛大學的又比復旦大學的好用一點兒。不過,也僅此而已。
新東方就拒絕過很多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因為很多人雖然有這樣的“硬資格”,卻沒有相應的“軟資格”,或是沒有工作經驗,或是對中國的教育和教學沒有正確的看法,或是沒有做事需要的正確的心態。
“軟資格”是什么?是我們真正的能力,是我們在一生的奮斗中,不斷積累的人生經驗、智慧和學識。
一個人真的有能力,就一定能讓別人看到。人們能從你的眼神、動作、談吐,從你做每件小事的狀態中,判斷出你到底有沒有能力。
之前一個從清華大學 MBA 畢業的學生到新東方來應聘。面試的時候,我只問了他一個問題,我說:“請在一秒鐘之內告訴我,你最得心應手,能做且必然能做好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他想了一兩分鐘,最后告訴我:“俞老師,我最擅長的是跟人交流。”
我說:“你都兩分鐘沒跟我說話了還算是善于跟人交流?”
他就說:“MBA就是綜合管理,我的綜合管理能力很強,我懂人力資源,也懂市場,還懂市場營銷、公關、后勤行政物流,你讓我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
我說:“對不起,我不能用你,因為從你剛才的一番話中我就知道了,你什么都不能干。”
在我看來,當一個人說他什么都能干的時候,意味著他什么都不能干。
其實我真想聽到的是這么一句話:“俞老師,我能幫你打掃廁所。”我想,如果一個拿著如此好的學位的人能心平氣和地把一間廁所打掃干凈,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還會給他晉升,先是兩間,后是四間。當他把四間廁所都打掃得極其干凈時,我一定會讓他管理其他幾個打掃廁所的人,他會成為新東方廁所衛生部部長。
請注意,這就已經進入管理崗位了。等他把這些人都管理好了,我會把新東方整個后勤系統交給他,一路任命下去,萬一哪天我一不小心翹了辮子,他也許就是下一個總裁。
沒錯,總裁就是這么當上的,不是一上來就能當總裁。
所以,你一秒鐘內能說出的最擅長的事,應該是你做完一定會有好成績的事。
關于勤奮
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勤奮。
在北大的50個同學當中,我的智商應該屬于中下水平,但我的勤奮一般人比不上。我平均每天工作16~18個小時,如果沒有應酬,每天三餐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半個小時。
我不敢說自己已經領悟了生命的本質,但我至少敢說自己比一般年輕人還要勤奮。我的勤奮能給我平時的思考和講課補充營養。
還是以讀書為例,我平時讀書會有意無意寫一些新的觀點、新的想法。坐飛機、坐汽車,這些時間都是我讀書的時間。
我很幸運,從小到大沒有暈過車。在特別顛簸的時候都可以用電腦工作、看書、看視頻,甚至連續工作10個小時,就跟在辦公室一樣。所以,我充分利用時間看了更多的書,做了更多的工作。
我開始體會到當老師的成就感是在北大當了三四年老師之后,作為一個老師,成就感源于學生的喜歡。
我的這種成就感并不是輕易獲得的,而是通過不斷琢磨,改進課堂教學。剛開始,很多學生開小差,有的背著書包就跑了,到最后,教室里的人越來越少。
后來經過我的不斷努力,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將它們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并通過對學生的深入了解,知道以何種方式方法能最高效地傳授知識,最后,發現別的班的學生都來聽我上課。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現在,和年輕人的勤奮不同,我的勤奮已經是另外一種概念——思考。我經常寫一些筆記、感悟。心在退,身在進。
“心退”是讓天地更加廣闊,“身進”是因為知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
但是我不會要求誰做到跟我一樣,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把自己的經歷體驗種植到其他人身上。
就好像克隆,或許可以克隆出另一個俞敏洪出來,但那個俞敏洪是一片空白,而我卻處在經歷過人生風雨的豐碩狀態。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一個是臭皮囊,另一個是有精神支撐、有靈魂附著的存在。
年輕人,去闖,去努力,去奮斗,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只要不做壞事,只要保持良心,剩下的什么事情都能做。不要怕失敗,不要怕艱苦!
關于理想
即使沒有理想,但這2件事肯定能做。
理想是什么?我認為理想就是一輩子不斷把自己拉高的信念。
如果一個人以打麻將為自己的終身理想,我想他最后頂多也就是個麻將專家,并沒有創造什么真正的成就和價值。
理想可以有大有小。
例如,消除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是曼德拉一輩子的理想。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施行已久,以至于大部分黑人都已經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他們是下等人,不需要思考什么權利和自由。
但曼德拉沒有這么認為,他意識到非洲自古以來就是黑人的土地,而非白人的土地,黑人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所以他下定決心要消除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
這個理想使他被關進監獄27年,但是27年間,他沒有一天停止過為自己的理想奮斗,所以在他走出監獄的那一刻,種族隔離政策土崩瓦解。
一個人即使想不清楚自己一輩子想干什么,但是有兩件事情肯定能做:
01 是想清楚三年后自己應該做成什么樣子
02 是保持每天都要進步的心態,每天讓自己完善一點,成長一點
企業家們其實也很少有一開始就想清楚,自己一輩子要干什么的理想。
比如馬化騰年輕的時候,應該沒有想到會做一個人與人無縫對接的全世界最偉大的騰訊社區——微信;
馬云也是連續做了四個公司以后才開始做阿里巴巴,開始倡導讓全世界沒有難做的生意;
我年輕的時候也沒有想過要用新東方這個平臺,為中國千家萬戶的孩子的成長提供服務。
階段性的理想卻總是可以有的。
我在農村的時候,階段性的理想就是要考上大學,在這樣一個理想的指引下,我連續參加了三年高考才最終考上大學,而且是北大。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理想,讓我人生的高度開始慢慢拔高。
高遠的理想把我不斷拔高,交往的圈子也越來越好,周圍有理想、有能量的人越來越多,我不僅追著他們攀高,還被他們拉著升高。
所以,你要交牛氣的朋友,天天跟在他后面,向他學習,他能走多遠,你就能走多遠。而不要遠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只為在不如自己的人中做老大。
理想可以是階段性的,但必須是高遠的。你什么時候看到一個沒有高遠理想的人,最后卻開創了偉大事業?不太可能。
關于自我管理:給你 6 點建議
關于自我管理,我比較推崇職業經理人中少見的管理大師——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的理念。我在斯坦福大學聽過他的課,所以對他印象很深。
他有一條名言是對經理人的忠告:
“無論你從事哪一行,你都不只是別人的員工,你還是自己職業生涯的員工。”
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首先必須要有效管理好自己。對于長遠的自我管理,我有六條管理措施可以分享給大家。
01 設定長遠目標
比如,除經營新東方之外,我還設立了三個長遠目標:
一是創辦一所“兩三千人、永遠不擴招”的私立大學;
二是設立一所文化研究院;
三是在全世界進行深度旅行,寫出深度游記。
02 確立階段性目標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就感,應該設立階段性目標。
比如今天要把這篇課文背出來,到睡覺之前背下來了,就是階段性的小成功和小成就。
把這些小成功加起來,最后可能就是一個大成功。
03 以“看見最后成果”來自我激勵
特別是身在企業高處的管理者,他們由誰來激勵?答案是通過“看見最后成果”來激勵自己。
新東方作為一個培訓結構,最后成果就是對學員的改變。
我工作有非常大的動力,就是因為我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這個則要通過經常給學生們做講座來強化,要是半年一年沒接觸學生,激勵機制就會減弱。
04 每周總結,給自己打星
我會每周寫一次日記,回顧七天的經歷,并根據收獲大小給自己打星。
以下情況會得到比較多的是:
在家里讀了一本書,沒有受到其他任何事情的干擾;寫了一兩篇我認為比較出色的文章;跟別人聊天,學到了很多東西。
05 保持學習心態
我不把跟新東方相關的工作列入打星的范圍,因為這些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能力的重復,而不是提高。
不過有一個例外,就是我在哈佛商學院參與討論新東方案例,這也被我算在打星的范圍之內。
因為我從他們的行為方式、表達方式和教授的講解方式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個對我來說是全新的,盡管那一天我連覺都沒睡好,但是我依然要給它打五星。
06 經常放松自己
我有的時候會突然跑出去爬山、看云。
有時候晚上月亮升起,我會跑到院子里,坐在月亮底下,什么都不干,就靜靜地看著月亮。
沒錯,這都是我放松自己的方式。
這個世界的未來永遠屬于年輕人,不管他們有多少缺點。
我希望等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的墓碑一定要刻上這句話:“他一生與年輕人為伍。”
如果那一天只有一個人來看我,我希望這個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個年輕人。